中化集团:用责任赢得正能量

它更像是手中的柴薪,以青年之远大志向将其点燃高举,便成为了能向四方辐射光与热的明亮火把。

板书写在哪里,学生的眼睛就要看到哪里,这样才能抓住学生们的心。事实证明,改革的效果非常好。

中化集团:用责任赢得正能量

《预防医学(上)》:一门非典型的医学专业课测试危险度评估软件、制定营养食谱、体验看病全流程……回忆起自己在《预防医学(上)》课程中的经历,20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傅敏杰笑称:这是一门‘非典型专业课。20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敖永强说,原本觉得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展示,但大家会通过小视频、舞台剧或者主题歌曲等不同形式来呈现。这是我们始终会坚持的。教学建设始终是我们的核心问题,是影响这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以后能走多远的关键问题。汇报完成后,老师会进行总结和点评,将零散的知识点梳理成完成的体系。

期末成绩分析,把转专业学生单独拿出来看,发现其中有超过50%的学生得到了A类,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教学团队的三位老师每学期都会就教学大纲、教学难点、命题质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并与兄弟高校的同行进行交流。研究科学,你需要天文、地理、生物等等全都懂。

怀抱着对科研的强烈兴趣,刘智攀深入科学的底部。每次课题组的组会中,各种想法激烈碰撞、相互激发,成为了一种常态。2019年,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模拟,发现了ZnCrO氧化物合成气转化的催化活性位,解决了系列相关催化反应问题,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这里有年轻人的朝气和雄心,研究者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各自领域的前沿问题上。

在他看来,压力是科研的必备品,挑战是人生的一部分。会上,学生们分享项目进展,从困惑和失败中找到突破口。

中化集团:用责任赢得正能量

脚步不停歇,他的目光永远朝向未来。实验室达人毅然归国,致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2011年是张远波人生的分水岭,这一年,他回国加入复旦大学。研究课题之外,张远波也分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态。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刘海微微遮住前额,衬衣外罩着烟灰色的西服,微笑的时候显得斯文儒雅,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是位名扬系外的硬核学者。

研究是探索和试错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反思和调整。从室内装修、布置,再到设备的采购、安装,张远波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将硬件可能对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扼杀在摇篮里。同年,合作团队首次提供直接实验证据,证明了二维极限下的单层铜基超导体具有和块体铜基超导体相同的超导特性,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主刊。张远波: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低维纳米体系,在量子输运和扫描隧道显微和能谱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

2016年,团队与合作者们运用光学手段,系统研究了黑磷能带结构随层数的变化,揭示了黑磷的巨大研究和应用潜力,文章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研究进展不顺利,张远波的心态却很平和。

中化集团:用责任赢得正能量

牵线月老:共同奋斗,在二维材料领域开疆拓土物理学系2016级博士生邓雨君是张远波的得意弟子之一。十年间,他的实验室建立起来。

物理学系2018级博士生王虹雅,依然记得疫情期间的一次线上组会。只要在学校,他总要和学生一起吃午饭,聊聊日常、缓解压力。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张远波要求他们每人主持一个项目,选题须得高而精、针对某个领域的重大问题,论文严禁灌水,实验数据必须具有精确性和重复性。我们找到了新材料,但还没有发现新物理。即使完全负面的实验结果,老师也教会我们如何从中分析出有用的信息。

物理学系2017级博士生田宁说,这总能带给我们希望。自己的求学经历成为最好的说明,他会不厌其烦地和学生讲,遭遇挫折是自然的,坚持下去,总会获得一些成果,有压力很正常,要多学、多问、多讨论。

2018年,团队发现新型磁性二维材料Fe₃GeTe₂,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主刊。兴趣支撑着挑战,扎实的研究功底与锲而不舍的反复尝试终于得到了回报——2014年,张远波团队成功制备基于黑磷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9年,团队与合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了石墨烯可以通过调控,实现从导体到莫特绝缘体的转变,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张远波自述:把想法落地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带给我巨大的满足感。

我们的志向是探索新材料、希望发现新物理。实际上,张远波不仅搭起了一座桥,引导学生走上科研之路,还实实在在地当过一回牵线月老——邓雨君和她的丈夫於逸骏,就相识、相恋于张远波课题组。这是一种新型二维材料,以它为基础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在通讯及能源领域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在邓雨君看来,是导师张远波带她进入了奇妙的二维世界,并通过设置难度不低的关卡项目,让她不断磨练、积蓄力量,扎扎实实地继续自己的二维世界奇遇记。

课题组的组会每周要进行两次,每次持续一整天。导师和学生应当共同奋斗、一同进步。

在他看来,探索新材料、发现新物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没有进展很正常。为此,张远波不得不在多地实验室之间来回奔波,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摸着石头过河。

张远波常对学生说,我们要做的是‘开疆拓土。这对课题组的学生们而言是习以为常的事,任何人有问题时都能找到老师,无论早晚。

张远波认为,导师要做的是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回国前几年,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是他的常态,每天待十几个小时不在话下,后来就适当缩短了些,家里多了个小豆丁,实验室达人也在摩拳擦掌,努力做个好爸爸。2020年初,课题组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邓雨君和於逸骏、以及中科大物理系的合作者同为第一作者。当时,她的研究遭遇瓶颈,张远波帮她复盘分析,一直到凌晨一点。

由于极具前瞻性和复杂性,尽管与中国科技大学陈仙辉教授课题组强强联手,刚开始两三年,研究仍是进展缓慢。其中两项成果分别于2018和2019年登上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次年,又一项成果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主刊。

多尝试,勤探索,求新求变,紧跟时代前沿。在这间白色主调、科技感十足的实验室里,张远波和他的学生们致力于把一些不可能变成可能。

张远波坦言,寻找新材料背后的新现象,需要超出当前的研究视野和理解范围,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值得去做。2015年,张远波团队与合作者成功实现在双层石墨烯中,通过栅极电压调控谷自旋输运,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

吕梁市
上一篇:感染新冠后多久可以献血?两部门发布工作指引
下一篇:完善平台规则清朗网络空间